中建材佳星玻璃(黑龙江)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自主研发科技成果担“主角” | 凯盛集团全新亮相第28届中国国际玻璃展
发布日期:2017-05-28 09:13:33

                  5月24日,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办的第28届中国国际玻璃工业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1.jpg

2.jpg

           开幕式后,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院长姚燕,蚌埠市市长王诚,偃师市市长李灵敏以及中国建材报、中国建材杂志等单位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凯盛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的陪同下莅临了凯盛集团展台,对凯盛集团在玻璃行业做出的贡献和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凯盛集团的科技创新成果,吸引客商纷至沓来,包括巴基斯坦Ghani Glass、印度HNG、土耳其Siscam等公司。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本届展会凯盛集团重点突出了凯盛玻璃、凯盛材料、凯盛光伏、凯盛装备和凯盛工程等业务平台。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展位上的0.15mm超薄显示基板玻璃和碲化镉弱光发电玻璃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员驻足。凯盛装备板块部分,中建材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和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展出的智能机器人、新能源项目厂务监控系统、新型全自动切割系统及多功能快速堆垛机等引来了众多厂商参观和洽谈。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备0.15~25mm“超厚超薄”优质浮法玻璃生产能力,拥有64项发明专利,《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开发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国家誉为中国玻璃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凯盛玻璃深加工板块,中建材(内江)玻璃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纳米易洁玻璃、太阳能光热产品(蓝膜)和蚌埠兴科玻璃有限公司主打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钼合金背电极、智能液晶调光膜、电调光液晶膜技术引入中空玻璃和夹层玻璃等引领行业新技术的创新产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参观者对产品表现出极大兴趣并赞不绝口。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当日下午,主办单位还举办了“建筑与玻璃新技术及应用论坛”凯盛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彭寿应邀作了题为《新玻璃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报告。报告从新玻璃的国内外现状、绿色建筑的国内外现状、新玻璃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和中国建材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玻璃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报告强调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是社会技术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需要,绿色建筑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玻璃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功能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大有可为,凯盛集团愿与业内同仁开展广泛合作,加速新玻璃在绿色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为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14.jpg

15.jpg

               正如报道中所说,0.15毫米!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玻璃。不仅如此,它还能像塑料薄膜一样弯曲。近几年,蚌埠院,不断改革科研体制,强化激励措施,实现了从1.1毫米“超薄”到0.15毫米“极薄”的跨越,连续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为企业带来不竭的动力,也由过去的追赶型进入领跑型。正是在这一理念的作用下,蚌埠院多年来始终站立在世界玻璃的前沿,不断突破行业瓶颈,让中国玻璃行业令世界刮目相看。

 

 


 

 

 

秉承“工匠精神”专攻玻璃60多年,蚌埠院坚持创新,重点攻坚,不断增加玻璃的科技含量,提升玻璃的功能属性,提升了中国玻璃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中国建材报》也对蚌埠院在提升中国玻璃的世界话语权方面,做了专题的报道。

16.jpg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蚌埠玻璃院的‘杀手锏’还是创新,用创新和工匠精神来促进院所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样才能把事业做好。”这是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一直坚持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2016年,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蚌埠院营业收入和利润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中国建材行业中名列首位。而蚌埠院的创新成果也让2016年的中国玻璃界喜报频传、佳音不断……


喜报频传的2016

            2016年4月8日,第24届国际玻璃大会在上海召开,蚌埠院代表中国承办了这一国际玻璃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会上,蚌埠院院长彭寿获得了“国际玻璃协会主席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玻璃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玻璃界获得的最高成就。4月28日,国内首片0.15mm超薄浮法电子玻璃成功下线,刷新了世界工业化量产纪录。

17.jpg

             5月12日,蚌埠院所属德国Avancis公司创造了30×30cm2封装CIGS薄膜组件17.9%的转换效率,刷新了世界纪录。

18.jpg

               5月27日,国内首片0.2mmTFT-LCD超薄玻璃基板成功下线,刷新了国内薄型化生产纪录。

19.jpg

               7月28日,“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的倾力支持,我国8.5代TFT玻璃研发与攻坚的集结号全面吹响。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有多少技术成果的创新就有多少攻艰克难的经历。在中国玻璃产业发展壮大的时代使命下,蚌埠院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着奇迹。2017年1月9日,蚌埠院又一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最高领奖台,自主研发完成的“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成果,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奖项是继2011年“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2013年“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之后,蚌埠院6年内获得的第3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国家对中国玻璃创新发展成果的最好肯定

20.jpg

             电子信息显示面板一度成为我国仅次于芯片、石油、铁矿石的第四大单一进口产品,而占面板成本约30%的超薄TFT-LCD玻璃和超薄浮法电子玻璃长期依赖进口,致使我国信息显示产品价格长年居高不下。蚌埠院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探索攻克了这些技术难关,在保障国家电子信息显示产业安全的同时,也让老百姓直接受惠于民族产业的崛起。如今,蚌埠生产的2.5D、3D手机盖板玻璃,已成为华为、小米等手机供货商的主流产品,也为国产品牌手机压缩成本提供了利润空间;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成功应用于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无人潜水器——“海马号”,为我国进军深海远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基础原材料。

21.jpg

            在管理创新方面,蚌埠院创造的“科研院所技术、市场双引领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管理”被授予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为加快科研院所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范本。

22.jpg

全面创新才是制胜法宝

           “创新是多方面的,它不完全是科研创新,在产业化上也要创新。”彭寿表示,多年来,蚌埠院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人才创新和金融市场结合的创新等多种创新模式,将创新融入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比如人才创新,如何把科研人才研发的技术充分实现产业化,蚌埠院建立了股权激励机制,给研发人员一定的期权,让他们除了当好科学家以外,还能当好企业家。在改革创新上,蚌埠院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推动传统玻璃的升级改造——采用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改建投产了国内第一条全氧燃烧浮法玻璃熔窑及配套余热发电示范生产线,实现产能增加20%,年节约标准煤1.7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80%以上,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玻璃行业节能减排和升级改造开辟了一条新路。此外,蚌埠院还利用自主研发的在线Low-E玻璃技术和装备,改造升级传统玻璃产业。

23.jpg

             二是推动传统玻璃向高端玻璃、电子玻璃转型——研发了太阳能光伏玻璃、电子信息显示玻璃、节能玻璃等国际领先的技术并实施产业化。

24.jpg

              三是围绕主业,拓展相关多元。围绕新玻璃主业,蚌埠院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四新产业。在新材料上,高纯电熔氧化锆、超细硅酸锆、球形石英粉、空心玻璃微珠、高密度ITO靶材等产品都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其中,空心玻璃微珠成为国家863计划项目,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已应用在深海探测和航空航天领域,高密度ITO靶材填补了国内高档靶材空白。在新能源上,蚌埠院打通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将新能源材料与分布式能源应用结合,开展新能源房屋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新装备上,发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三新”产业所需要的新装备,构建了玻璃装备、高端掘进装备、节能减排装备、太阳能光伏装备等成套装备制造基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25.jpg

              “创新是支撑我们整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它涵盖了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科研、人才、机制、市场、管理都必须和创新结合起来。”彭寿说。


永不懈怠永远攀登

              在科技创新中的“试错”过程中,蚌埠院不断发现问题,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蚌埠院从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因为科技创新是存在风险的,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在实验的过程中间,也有失败的地方。比如说,蚌埠院以前做的有些材料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投入了一定的量以后,由于它的某一个环节上、应用上和市场没有很好地接轨,使它在市场上很难销售出去,相关人员后来把它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市场需求完全结合起来,产品就很快进入了市场。

26.jpg

           “这对我们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没有这些‘弯路’,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彭寿说,“宋志平董事长常说,创新的核心是不能倒下,我们的创新一定是连续的,不是断裂的,一定是平和的,一定是平衡的、安全的。所以,尽管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最终还是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如今蚌埠院正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